西方人對於船有一種很矛盾的看法,他們不允許女性成為船員,卻常常用女神雕像裝飾船首,偶爾,他們也會用女性名字來為船命名,而下水典禮也常常由女性來主持,甚至他們還會用「she」來稱呼船隻。而戰艦,則是每個世代的人都想極力追求的絕世美女,因此結合美學、火力以及深具歷史性的戰艦會是船舶界的夢中情人並不為過。

「戰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 battleship ,一般都直譯為「戰鬥艦」。這個名字起源於風帆時代的「戰列線戰鬥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當時的風帆戰艦在舷側裝置了大量火砲,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鬥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此時的戰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沿艦舷兩側配置大量的前膛火炮(就是自砲管前方塞進彈丸、火藥,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或是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在《極地征伐》和《神鬼奇航》兩部電影中,都有風帆戰艦的戰鬥場面。當時的前膛砲射程不遠,而且準頭不足,主要的作戰還是以奪船作戰為主。

進入19世紀後,蒸氣機進一步被改良,使得動力輸出效率提高,船舶的自力航行變成可能。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以32小時的時間沿著哈德遜河從紐約上溯240公里至小城爾巴尼,正式開啟輪船時代。同時,由於冶金技術更趨成熟,使得各國可以利用延展性及強軔度均佳的鋼鐵來造船。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艦——「拿破崙號」,它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艦的先驅。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5630噸的「光榮」號戰艦(Gloire)。1860年,英國建造了9137噸的「勇士」號戰艦(HMS Warrior)。這兩艘軍艦外面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期間,美國北方海軍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S Monitor)首次採用了封閉的迴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維吉尼亞號裝甲艦(CSS Virginia)之間在1862年的漢普敦岬發生了史上第一次的鐵甲艦炮戰,將海上戰鬥型態帶入新的里程碑。

1873年,法國的蹂躪號戰艦已廢除桅桿、風帆,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艦。於此同時,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艦已達到較高的造艦水準。蒸汽主機不僅為艦體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系統、裝填彈葯、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更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艦開始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及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而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從砲管後方裝填的旋膛砲( 砲管內刻有螺旋膛線 ),砲彈可藉膛線旋轉,不僅穩定度提高,而且射程也大幅增加,使其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艦大多被稱做「鐵甲艦」(Ironclad), 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做是這一時期的戰艦代表。1892年,英國人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採用中軸線縱列方式佈置主炮塔的全鋼質戰艦「君主」號(HMS Royal Sovereign),該艦隨後成為各國戰艦設計的樣板。此後,戰艦普遍採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可達到12000噸,龐大的艦身所帶來的心理震懾力非比尋常,更是外交的利器,因此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俄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等國的海軍紛紛建造、購買同類型戰艦。1907-1908美國的大白艦隊巡弋太平洋一週,成功的宣示美國在當地的力量,也迫使當時的日本必須分割部份權力予美國,堪稱是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1a2 的頭像
    m1a2

    決定長住台灣的北極熊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