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思緒沉殿池─閱讀札記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由於台灣位於東亞交通要道之上,因此成為各民族的必經之地,也造就台灣多元的文化型態,以及活潑奔放的海洋性格。但是當 1683 年台灣被清帝國收入版圖後,在陸權思維的治國理念下,台灣是皇帝眼中不受重視的邊陲之地,是「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的雞肋之島,也是官員筆下「男無義,女無情」的瘴癘之地。但是在日本眼中,台灣就像是一顆未經雕琢的原鑽,甚至願意為她一戰,1895年的夏天,日本如願以償的的得到台灣。不久便派遣大軍前來接收戰利品,其中還包括皇室成員。但是台灣人民卻不願意被異族統治,他們以激烈的手段以及原始的技術不斷讓日軍付出慘痛代價,原本一場輕鬆的接收之旅,整整拖了血腥的兩個多月,最後才讓台灣人屈服。
身為台灣新主人的日本,既是一個海洋國家,又是新興的殖民強權,對台灣的看法自然迥異於老東家滿清政府。在大勢底定後,日本隨即組成調查隊,將整個台灣走過一遍,在嚴謹的科學精神、縝密的數據分析及理性的研究方法中,台灣豐富的樣貌第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很顯然的,日本是以一種現代化的思維來管理台灣,僅僅就20多年前,日本甫從幕末動亂中穩住腳步,隨即她就大步邁進,將日本從武家政治改變成為憲政法治的現代化國家。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國共長達20多年的爭鬥中,國民黨在初期可以說是佔盡所有優勢。中共自從1921年建立以來,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好不容易在1931年,中共在江西南部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並定都瑞金,稱之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初期,中共的游擊策略數度打敗國民黨軍隊。但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秦邦憲決定採納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但是中央蘇區只有 10 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發動攻集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意圖抵擋國民政府軍的前進。但是在國民政府軍掘壕設堡的持久戰術下。共軍特有的機動性完全喪失,只能被迫與之正面對決。不久,瑞金北方的廣昌陷落,共軍死傷一萬餘人。眼見共產黨覆滅在即,1934年10月10 日,中共中央作出決定,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南下,將中央紅軍的主力及黨中央機構進行戰略轉移,僅留下項英、陳毅等人率領部分紅軍和民兵展開游擊戰爭,也正式展開共產黨長達一年多的流亡生涯。
長征初期,共產黨毫無方向可言,只是本能的想逃離國民黨的追殺,可說是所謂的逃竄。10月21日,中央紅軍在贛縣至信豐縣一帶突破國民革命軍的第一道封鎖線,並沿粵贛、湘粵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第二、第三道封鎖線。並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後,僅剩下3萬餘人。不久,中共中央作出決定,擬將部隊開赴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和當地武裝力量匯合。但這個計劃被蔣介石所洞悉,在共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布陣圍堵。這時被排擠出權力核心的毛澤東力主放棄原有的匯合計劃,改向川、貴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1935年1月,共軍攻克遵義,進行了10餘天的休整,並召開遵義會議,會中決定主力將西進,渡過赤水河前往川西,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合。期間,國民政府軍沿途設堵,但是皆成效不彰,共軍屢屢兔脫。在與張國燾會合後,由於雙方歧見甚深,加上張國燾有意另立中央,毛澤東等人遂與之分道揚鑣,繼續越過川、甘一帶進入陜北,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結束長征。同年11月21~24日,毛澤東親自指揮直羅鎮戰役殲滅東北軍牛元峰第109師及第106師1個團,奠定共產黨在陝北的基礎。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