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看《豪情本色》時,我不禁想:分隔兩大洋,同樣緊鄰充滿歷史風霜的陸地,海水來回的拍打,季風恆常的吹拂。曾幾何時,竟塑造出如此相同悲傷的歷史。

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電影的情節很簡單,如同片名(Michael Collins),就是在描述愛爾蘭獨立運動領導人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的一生。故事從不成功復活節起義開始,延續到後來他代表愛爾蘭第一次與英國談判,原本是激進派的他,因其不願再見到戰爭而選擇暫時成立自治區;雖然國會與公投都贊成接受合約,但是過去曾與他並肩作戰的革命軍領袖瓦列拉(Eamon de Valera)等卻不認同他的作法,憤而退出國會另組軍隊,導致愛爾蘭爆發嚴重內戰。後來柯林斯在前往家鄉庫克(Cork)尋求與瓦列拉和談的路上,卻被狙擊手擊斃,得年32歲。
英倫三島最早的原住民應該是塞爾特人(Celts),他們在此居住已經數千年之久。1066年,屬於日耳曼族的征服者諾曼登上此地,逐步掌握政權。1543年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廷鬧翻,自立英國國教派,英國政府也開始在愛爾蘭迫害天主教徒。1609年,英格蘭完全佔領愛爾蘭。1801年,英格蘭正式把愛爾蘭併入聯合王國。19世紀中,由於英國對愛爾蘭的大飢荒袖手旁觀,再度引發數百年來愛爾蘭人的反英仇恨,此後愛爾蘭人不斷試圖起事,但都遭到血腥鎮壓。
1914年,英國國會通過「自主法」,准許愛爾蘭成立自己的憲法。不過同年第一次大戰爆發,愛爾蘭自治又遭到擱置。1916年,趁著英國人在歐陸上焦頭爛額,愛爾蘭獨立份子發動了「復活節起義」,雖然英國調動大軍弭平暴動,但是從此愛爾蘭人轉入游擊戰,不斷襲殺英國駐軍。1918年,愛爾蘭人組成1801年來第一個愛爾蘭議會,宣佈成立共和國,選出德瓦勒拉(Eamon de Valera ,1882~1975)為總統。英國政府立刻宣佈愛爾蘭議會為非法,並且繼續派兵清剿,愛爾蘭共和軍(IRA)在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1890~1922)領導下,不斷突擊英軍,使得英方不堪其擾。1921年,雙方終於藉由談判簽訂條約,允許愛爾蘭成立「愛爾蘭自由邦」(Free State),雖然享有內政自主,但是仍算是大英國協的自治領,仍須向英王這位理論元首宣誓效忠;另外,愛爾蘭三十二個郡當中,北部的六個以英裔新教徒為多數的郡,仍然維持在聯合王國之內。
麥可柯林斯代表愛爾蘭簽訂和約,並且於1922年初獲得愛爾蘭議會通過,愛爾蘭自由邦正式成立。不過包括德瓦勒拉在內的激進派獨立運動領袖,認為無法接受必須繼續向英王宣誓效忠,以及北愛六郡繼續留在英國,因此繼續發動武裝反抗。柯林斯這位當年領導IRA的英國頭號敵人,也遭到激進獨派人士刺殺。自由邦政府與獨立派的內戰一直打到1923年,獨立派才力竭投降。1937年,在德瓦勒拉擔任愛爾蘭總理之下,透過公民投票制訂一部新憲法,成立愛爾蘭共和國。二次大戰期間,愛爾蘭保持中立,1948年正式退出大英國協。
儘管愛爾蘭共和國已經獨立,但是許多愛爾蘭人還是對「北邊六郡的兄弟」未能加入念念不忘,愛爾蘭共和國憲法中也繼續主張北愛爾蘭是其領土。因此,IRA繼續在北愛爾蘭與英國發動恐怖攻擊。雙方廝殺多年,到1998年才正式簽訂條約,愛爾蘭放棄對北愛的領土主張。

太平洋的愛爾蘭,大西洋的台灣

談到愛爾蘭,我就不得不想起威廉‧巴特勒‧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這位詩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從一部電影「英烈的歲月」中來的,電影中一位轟炸機機槍手的男孩總是手不離葉慈詩集,從他的青澀的喉音中說出的葉慈(Yeats)竟對我有一種魔力。前一陣子,我翻了吳潛誠教授寫的《航向愛爾蘭》這本書,裏面詳細的剖析了葉慈的人生及文學歷程。使我覺得有趣的是,葉慈雖是愛爾蘭人,但是他卻使用英語寫作,用英語書寫愛爾蘭,建構塞爾特人的神話想像。原因無他,由於英國人數百年的統治,讓蓋爾語瀕臨失傳,英語反而是愛爾蘭人的「國語」。但是,葉慈詩中用英語鋪陳的塞爾特想像卻是原汁原味的。
而台灣也跟愛爾蘭一樣,有著漫長的殖民歷史,而從1895年受到日本人、中國人統治後,台灣的河洛語、客語及原住民語都在日語、華語的優勢入侵下瀕臨消失,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已經不會使用母語,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當有識之士擔心台灣文化會因母語的消失而走向盡頭時,愛爾蘭的文化經驗正好值得台灣師法。葉慈曾說過:「蓋爾語是我的民族語言。英語是我的母語。」在台灣也已逐漸形成「台語是民族語言,華語才是母語」的分離現象。台灣詩人李魁賢就認為要搶救台語復興為母語,而不淪為「祖母語」的困境,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所以最重要的是,台灣的母親們要首先覺醒,孩子的母語是要在家裡開始使用,而不是送到學校才去學習。每當在學校教孩子鄉土語言時,我總有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我在孩子臉上看不到學習時的樂趣,這時,我寧可放下課本,以河洛語說,國語翻譯的方式為他們講述一則則台灣傳奇,在課間試著用河洛話跟他們交談,畢竟,語言的學習奠基在日常生活。
當本土化思潮成為台灣的顯學時,一種「我是我,我不是你的我」反它者的再現策略也隱然成形。台灣雖屬漢文化圈,但是卻有豐富的多元文化,迥異於其他漢文化圈,因此「我跟你不一樣」的想法也隨之而生,透過國族想像的建構,台灣已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脈絡,而這也正是台獨論述的文化基礎。就像有信心的愛爾蘭人認為:「英語屬於我們,我們不屬於英語。」有信心的台灣人也應該認為:「漢語屬於我們,我們不屬於漢語。」在台灣,除了南島語族外,漢族使用漢語已有長久的傳統,不是說台灣要脫離中國化,就要連帶排拒漢語系統,何況漢語和中國目前通行的華語並不完全等同。我很不喜歡「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偏狹思想,為了台灣的獨立大業硬要「脫漢」,文化的發展是漫長的涵化。羅馬帝國吸納歐洲各民族的文化,因此成為西方文化的礎石;唐帝國胡漢兼容,也成為四方學習的對象。就像葉慈不認為蓋爾語是形塑民族形象的唯一基礎,他詰問道:「以英語做為語言,我們就不能建立在精神上絲毫無損其愛爾蘭特色的民族文學嗎?」
愛爾蘭的歐李瑞曾說過:「沒有國家,就沒有偉大的文學;沒有文學,就沒有偉大的國家」,台灣的文學傳統自成一格,先中再日;先歐再美,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背景,誰能說台灣沒有自己的文學傳統。台灣絕對不小,台灣也絕對有能力走出自己的路。台灣與愛爾蘭同樣都有充滿悲傷的歷史,但是愛爾蘭用堅強的意志告訴英國人:「我跟你不一樣,我不要跟你一國。」台灣也應該有同樣的骨氣讓所有人知道台灣人自立的決心,不是靠流血,不是靠暴力,而是靠自己的自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1a2 的頭像
    m1a2

    決定長住台灣的北極熊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