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朋友在聊天時突然說:「台灣應該要有航空母艦,這樣就能提高國際能見度,也不怕中國武力犯台了!」一旁的我不置可否,因為我心中的問號是:你確定有了航空母艦,中國就不會打過來了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比較想問的是: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海洋政策?因為只有把這個問題釐清,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有意義。在國共內戰的時代,海洋一直被視為天塹,是一道一百多公里寬的護城河,海洋即是國土的邊緣。再加上國民黨缺乏足夠的海洋思維,並沒有大興漁洋通商之利。在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思考之下,既不通行於大洋間,又何需海上武力的護持。然而在17世紀,明鄭王朝以台灣為基地,單獨對抗清帝國20餘年。堪稱以小搏大的經典。明鄭王朝所依恃的,正是台灣對外交通便利性,由於位東亞海運航線的樞紐,台灣得以稱霸西太平洋的海上貿易,其勢力之大,讓當時的順治帝還頒布「遷界令」以焦土戰略來對抗明鄭的海上王國。而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發動偷襲,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並數次進逼中太平洋,但是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美國竟下令沿太平洋的地區夜間燈火管制。可以說,斑斑史蹟都清楚說明了擁有海洋控制權的重要性。
而當台灣漸漸走出國共內戰的硝煙後,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國,台灣開始思考自保之道。不同於中國的幅員遼闊,台灣陸地的縱深過短,根本無力負擔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因此唯有將國土縱深拉至海上,台灣本土才有安全的可能。再者,台灣的經貿往來、民生所需無不靠著海洋交通這條臍帶,一旦海上交通斷線台灣勢必無法存活。因此,在這樣的戰略思考下,組建並維持一支確保海上交通的海上武力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然而,什麼樣子的武力規模才是適合台灣的?清帝國曾經擁有全世界第4名的海軍規模,但是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遭到規模遠不及它的日本海軍艦隊殲滅,末了幾艘戰艦還成為日本的戰利品。二戰期間,日本聯合艦隊擁有兩艘全球最大的戰艦,最後這兩艘主力艦分別長眠於菲律賓及琉球海域,而日本也在被扔了兩顆原子彈,宣佈無條件投降。因此,不是大船多就夠了,而是要選適合自己的。以台灣而言,確保週邊水域的暢通,避免中國封鎖是其首要之務。而面對中國龐大的水下艦隊,台灣需要的是有效的反潛武力。台灣現有的反潛武力性能老舊且數量不足,然而遺憾的是,添購反潛武力的預算卻一直成為政黨惡鬥的犧牲品。再者,無論國、民兩黨,都對海權意識不甚關心,在捍衛領海及精濟海域上都沒有展現應有的決心。常常是媒體揭露,國防部才派人前去。但是,這些軍艦是用來面對高強度的作戰,面對護漁這類的工作,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虛應故事罷了。美、日、韓等國的海岸防衛隊編制完善,不管是巡邏、救災都能應付自如。但是台灣呢?我們的海巡署好像是不碰水的,長達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卻看不到有相同規模的海岸巡護設備。最令人不解的是,民進黨號稱海洋立國,然而對台灣週邊海域卻沒有展現應有的企圖心。論國防實力,台灣不管在全球或是亞洲皆不容小覷,可是不管是在南海抑或是東海,台灣都缺席了。而這些爭議海域都是台灣賴以生存的,台灣不該也不行缺席,不卑不亢的表達立場才能讓人注意存在,否則有負台灣數百年的海洋傳統。
地質學家說,台灣島生成於海洋、歷史學家說,台灣人民途經海洋而來、財經學家說,台灣命脈有賴海洋貿易…既然台灣與海洋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台灣就不應該忽視海洋。面對21世紀的海洋,台灣不應該去追求有如獨角馬一般的海洋幻想,而是應該務實的檢討當今的海洋政策,全力保護海洋,同時透過海洋表現作為國際社會一份子應有的義務,而不是躲在島上,盡幹些「外鬥外行,內鬥內行」的小技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1a2 的頭像
    m1a2

    決定長住台灣的北極熊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