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炮的概念最早源於1850年代,在英國人安德森(Anderson)的作品《國防》(National Defense)中提出。1860年代以後,俄羅斯亦有著相同的概念。而最早使用列車炮的國家則是美國。在南北戰爭末期的1865年3-4月之間,北軍為了圍攻邦聯首都里奇蒙,將一門320mm的13吋臼炮裝在強化車廂上對其進行轟擊,獲致巨大戰果,為列車炮時代拉開序幕。

而歐、美工業革命的結果,使其擁有發達的鐵路網,本身就極為適合發展列車砲,尤其是在歐陸的法、德、俄等國的列車砲更是活躍。在一戰及二戰期間,德國開始以列車炮作為轟擊要塞及塹壕的武器,把列車炮的使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其中的代表作當推巴黎炮。

巴黎炮(Paris-Geschütz)是一戰中德國用來轟擊巴黎的一門火炮。這門被安裝在火車上的炮曾在1918年3月到8月中被使用。該炮的另一名稱是「威廉皇帝炮」(Kaiser-Wilhelm-Geschütz),由於和另外兩門炮很相近,它們經常被人搞混。這兩門炮是Lange Max炮和Dicke Bertha炮。巴黎炮在軍事用途上來說並不成功,首先炮彈威力及攜行量都不多,炮管要經常替換,而且準確度很低,只能瞄準城市,無法用於野戰。但是對法國人的心理震懾極大。

巴黎炮的性能沒有一個正確數據,由於該炮在戰時被盟軍摧毀,所以有關它的數據都是推測居多。一般認為,巴黎炮可以把一枚98kg重的炮彈發射到40km的高空,飛行130km,炮彈初速1600m/sec。全炮被安裝在火車軌道上,重256噸;有一個28m 長,210mm口徑的炮管和6米長的滑膛炮管,操作時,需要動用1000人之多的炮兵。

最初這門炮是一件海軍武器,後來被放在陸地上使用。該炮由80名海軍士兵操作,並由一位海軍上將指揮。在炮的旁邊會有幾排其他的炮以製造噪音,這樣就不會被英國和法國的軍隊發現。炮彈能發射到40公里的高空,是第一個達到平流層的人造物品。由於炮彈發射的速度,每一次發射時炮管內一大層鐵都會被磨損掉,所以每發炮彈都會比上一發還要大。當65發炮彈發射完後,炮管會被重新修到240公釐的口徑。巴黎炮是當時最大的一門火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被史威爾•古斯塔夫炮和V-3炮超越。因此,協約國在戰後擬定的《凡爾賽條約》中列明德國禁止使用列車炮等重型武器。雖然如此,但1935年希特勒重整德國軍備後,列車炮再次面世。第二次世界大戰間,德國人再接再厲的發展出不同種類的列車炮如古斯塔夫巨砲、K5列車炮等。這些列車炮的口徑比較大,由150毫米至1000毫米不等,其炮管亦較相對長,所發射出來的炮彈射程有數十公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1a2 的頭像
    m1a2

    決定長住台灣的北極熊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