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 )是我第一個接觸的俄羅斯古典音樂家,大概在小學階段, 老媽與老舅為了轉化我的野蠻氣質,除了逼我寫書法練字外,還給我聽古典樂。對於音樂白癡的我而言,胡桃 鉗跟中華民國國歌好像都沒太大的差別。不過其中我卻很喜歡《彼得與狼》這首音樂,他的作曲家就是柴可夫 斯基,在注解者生動的說明下,整段音樂像是一齣生動的廣播劇。不過聽完那套古典樂導聆,毛筆字寫了幾百 張之後,蠻橫依舊,每個星期總有幾天,老爸老媽總會讓我的身體跟藤條親近親近。雖然,氣質男養成計畫完 全失敗,不過,我卻因此養成聽古典樂的習慣,當別人在聽小虎隊、紅孩兒時,我卻在聽《波斯市場》、《森 林中的水車》,不是故做高尚,是不知道有這些團體的存在。而柴可夫斯基就像是一種潛意識跟著我到國中、高中,甚至大學。
當到了唸大學的時候,有一位室友也愛聽古典樂,碰巧有一次聊起柴可夫斯基,就聊到《1812序曲》,一 邊說著,他還放給我聽,聽到末了,我總覺得怪怪的,跟小時候聽的《1812序曲》有一些不同,但是又不知道 是哪裏不同。大概過了半年吧,在聽一個廣播節目時,又談到《1812序曲》。
早在1803年,拿破崙就與俄國交戰過,當時法軍在奧斯特里茲(Austerlitz)與奧俄聯軍爆發又名「三皇戰 役」的奧斯特里茲會戰,結果法軍以寡擊眾,以65000的兵力擊潰擁有主場優勢的90000俄奧聯軍,雙方簽下和 約,重修舊好。但是條約中明定俄國必須中止與英國的貿易,改與法國往來,但是法國的貿易額遠不如英國, 使俄國損失慘重。最後俄國只得與英國私下貿易,拿破崙得知此事,大怒若狂,誓言要踏平俄國。1812年,拿 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 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 糧草的焦土戰略,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在補給不足的 情況下,拿破崙只有撤離莫斯科一途。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 擊,終致潰敗。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約6萬人逃出俄國。
而《1812序曲》就是根據這樣的史實所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 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其中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之而來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 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節目中談到,有些版本的曲末中的11響砲會用定音鼓 來取代。霎時間,我恍然大悟,就是那個砲!室友的版本是用定音鼓敲的,而我聽的是貨真價實從拖曳砲發出 來的聲音。
唸研究所的時候,大學學姐找我去聽國家劇院在戶外的演奏《1812序曲》。我們到的時間雖早,但是廣 場是已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擺在舞台旁邊一整排禮砲,好!國家劇院是玩真的啊!果 然多了禮砲的加持,整個音樂更為氣派,尤其是當到了曲末,11響禮砲依序發聲,那種感動真的是不知道該怎 麼形容。聽完之後,我回老家想把這捲錄音帶找出來,只可惜,錄音帶早已變質,除了吱吱聲,再聽不到其他 的。此後,我尋尋覓覓,只為找到那魂牽夢縈的砲聲!終於,在我找到不知是第幾家店後,終於讓我找到有砲 聲的1812序曲。回家用自己的手提音響聽覺得不過癮,特地去跟室友借他的音響。當聽到那曲末的砲聲時,我 感動的「雞母皮掉滿地」。後來畢業回老家教書之後,從學校回來如果心情不錯,就會放這首曲子來聽。每當 聽到曲末時,都會不自覺靠近音箱,聽著那砲聲,想像當年俄羅斯人如何在雪地中大敗法軍,而哥薩克騎兵又 是如何英勇的與號稱歐洲最強的法軍騎兵作戰。是啊!柴可夫斯基的這首曲子的確忠實的呈現俄國人民的歡欣 鼓舞,畢竟從法蘭西共和國成立後,身為反法同盟要角的俄國好像都沒有贏過法國,這勝利,就像我尋覓那樂 曲中的砲聲般,不容易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1a2 的頭像
    m1a2

    決定長住台灣的北極熊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