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久沒有一部國片可以像《海角七號》這樣被熱烈討論。

身邊的朋友凡是看過的都說好看,據說還有看過兩遍以上的,而影評也都多數認為這是一部佳作。當然,反面意見不是沒有,但是就屬這篇許介鱗寫的〈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最有意思。

「一名返鄉日本人所寫的情書,從頭到尾貫穿了「海角七號」的故事情節,不斷的以日本語文朗誦情書旁白,充分顯露日本人離開台灣的依依不捨,並以愛情、音樂和夢想襯托出來~~」試問,一個日本人對他長久居住的土地繾綣愛戀何錯之有?離台之際,信中所傳達的狐死首丘之感真摯而感人,這種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何止是「觸動了只「向錢看」而失去靈魂的台灣觀眾」而已?

台灣長期以來處於殖民情境之中,加上海島地形的特性,讓文化形態也因而豐富多樣,因此雜匯(hybridity),便是詮釋底層、被殖民階級與統治、殖民者之間的互動空間;透過凸顯異族文化之間的雜匯來消弱帝國主義話語的途徑。也就是說,曾是殖民霸權的日本文化已内化到台灣文化之中。歐美強勢文化也在戰後隨著台灣與美國關係的加強,大量湧入台灣,因此在藝術創作上也呈現融合形態。白先勇、余光中這些人的創作一樣有濃厚的歐美文學風,何以,『海角七號』所朗誦的情書旁白,就是這樣大量複製了村上春樹的文藝腔,離台灣自己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還遙遠得很」呢?黃春明的〈莎喲哪啦‧再見〉表面上挖苦日本人的好色,但實際上,他目的是對資本主義更深刻的批判,許介鱗顯然沒把黃春明的微言大義給摸清楚。

不可否認的,這部電影抓住了時代的脈動,也沒有沉重的議題,當中更不乏「媚俗、本土、浪漫、音樂,加入搖滾樂等所有流行文化的「討喜」元素,雖然能讓觀眾看到台灣的下層社會的繽紛色彩與本地人「愛打拚」的生命力,但畢竟只不過是美日「次文化」的大拼盤,缺乏的是哲學思想與世界觀。」文化一旦落地,它的本土化也同步展開,因此美日文化都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再者,電影有時不需要扛著「亂臣賊子懼」或是「美學技巧展現」的遠大目標,觀眾只是想要單純取得快樂,沒必要看電影還要像上課一樣沉重,動輒「哲學思想與世界觀」的拍攝策略,只會讓觀眾望之卻步。

《海角七號》並沒有迴避台灣的殖民傷痛,20幾萬軍伕的血淚,導演也沒刻意略過。導演想講的就是一個在台灣的故事,一個有可能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故事,或許「『海角七號』隱藏著日本殖民地文化的陰影。一封由日本人所捉刀杜撰的情書,以日本人的調調滔滔不絕地表露,對過去殖民地台灣的戀戀「鄉愁」,其間參差了以日文唱的世界名曲,甚至終場的歌曲「野玫瑰」(德國、歌德詞),還要重複以日文歌唱。台灣終究逃不了日本文化控制的魔手。」但是這就是台灣真正的歷史,絕不是許介鱗充滿種族偏見與知識精英傲慢的激烈言辭所能掩飾的。

李歐塔曾提出大寫歷史崩毀的理論,也就是說國仇家恨的意識型態不再使人同仇敵慨,反而是小情小愛的悲歡離合更能感動人心。《美麗人生》裏頭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讓種族主義的偏見更形醜陋可鄙;《海角七號》許多讓人捧腹大笑的段落,也讓台灣人感受到自己民族的生命力。我是不知道「「海角七號」的票房紀錄,慶幸已破了一億多元。縱使有一天在台灣島內,到達七億元的佳績,恐怕落得陳水扁「海角七億」的命運。阿扁所欠缺的,正是哲學思想和世界觀,這樣「發財夢」就會像肥皂泡沫的彩虹,那樣地隨風飄搖破滅。」但是,我只知道《海角七號》就是台,怎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1a2 的頭像
    m1a2

    決定長住台灣的北極熊

    m1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